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11月12日,河南大学葛强教授应邀为学校全体教职工作题为《AI大模型赋能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从理论到应用的探索》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理论筑基、政策领航、实践赋能、案例示范”为核心,分四大板块系统阐释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与实现路径,为学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指导方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游海丽主持,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全体教职工参加讲座。

(葛强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开篇,葛强教授从技术本质出发,对AI大模型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通俗阐释。他指出,大模型的设计和训练旨在提供更强大、重准确的模型性能,以应对更复杂、重庞大的数据集或任务。大模型通常能够学习到更细微的模式和规律,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和表达能力。AI大模型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的具备跨领域知识整合、自然语言交互与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智能系统,其“上下文理解”“语言生成能力”“学习能力强”“可迁移性强”四大特征。
在分析大模型对教学的影响时,葛强教授重点聚焦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与公平性、技术可靠性与稳定性,教学场景中产生的学生学习行为、成绩等敏感数据需建立“最小必要收集”“本地化存储”等全流程合规机制;二是教师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新角色与技能要求、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协作方面;三是学生适用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弱化隐患,AI 的即时性解答可能降低学生独立思考意愿,需通过设置使用边界、设计反依赖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挑战的提出,为在场教职工理性看待AI技术提供了全面视角。
在未来教育走向分析板块,葛强教授紧扣国家战略部署,解读了AI大模型与教育政策的契合点。
针对“如何利用AI大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这一实操问题,葛强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详细讲解。在核心内容板块,葛强教授从“助教、助教、助研、助”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AI大模型的赋能路径。
为让教职工直观感受AI大模型的应用效果,讲座设置了DeepSeek互动体验环节。葛强教授现场演示了与 DeepSeek 的对话场景:输入“请模仿李白《望庐山瀑布》作一首诗,题目是《咏新疆职业大学》”。AI给出了结合新疆本土特点,聚焦职业教育的诗句。互动过程中,葛强教授强调,与 AI 对话的关键在于 “精准提示语设计”,需明确教学场景、目标要求、输出格式等要素,才能让 AI 生成符合需求的结果。在场教职工纷纷拿出设备参与体验,深入感受 AI 工具的便捷性与实用性。

(葛强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葛强教授详细介绍了河南大学自主研发的AI助手,分享了高校AI赋能教育的实践经验。该AI助手由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联合自主研发,以“助学、助教、助研、助管”为核心定位,深度集成DeepSeek等主流大模型,形成了适配教育场景的特色功能体系。
整场讲座理论深刻、案例鲜活、实操性强,既有对AI 大模型技术本质的精准解读,又有对政策导向的深刻把握,更有对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在场教职工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纷纷表示讲座破解了大家对 AI 技术的认知困惑,提供了可直接应用于教学管理的方法路径。葛强教授在总结时强调,AI 大模型赋能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系统性变革,进一步实现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供稿:张哲 初审:王巧巧 复审:刘月华 终审:周全新 编辑:朱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