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探寻非遗瑰宝 铸牢文化自信——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19  点击量: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马克思主义学院于9月17日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活动合影)

 在讲解员的带领之下,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了四个展厅。第一,聚焦“节庆非遗”:以理论视角解码文化记忆。在“节庆中的非遗——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展厅,教师们重点关注新疆各民族特色节庆非遗,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理论,深入分析节庆非遗如何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凝聚民族情感;第二、洞察“生活非遗”:探讨传承土壤与日常实践。在“生活中的非遗——烟火气里的文化传承”展厅,教师们仔细观察维吾尔族花帽制作和哈萨克族毡房搭建等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直观感受非遗与衣食住行的深度融合;第三、剖析“礼俗非遗”:挖掘社会价值与共同体意义。在“礼俗中的非遗——伦理秩序的文化表达”展厅,通过参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竞技礼仪、柯尔克孜族婚俗的传统仪式、回族古尔邦节的待客礼仪等展品,引发教师们对礼俗非遗社会功能的思考;第四、纵览“全国非遗”:深化文化认同。在“各省区市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共生”展厅,汇集了北京景泰蓝、四川蜀绣、广东舞狮、陕西皮影戏、云南傣族泼水节等全国代表性非遗项目,教师们通过对比不同地域非遗的特色与共性,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格局,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聆听讲解)

 参观完展厅之后,教师们收获颇丰,大家针对今天的参观学习展开了热烈讨论。孙雨阳老师讲到:“从“说教”到“共情”,思政课要这样创新:一方面,可紧扣“文化在创新中延续”的内核,设计沉浸式体验环节——让学生亲手触摸非遗技艺的纹理,比如尝试勾勒维吾尔族花帽的纹样、感受馕饼在手中的温度,在真实的触感与实践里,自然理解非遗为何能跨越时光;另一方面,要做好“价值引领者”,把非遗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养分,通过拆解其背后的民族智慧与精神内核,让文化认同从“知道”变为“认同”,从“认同”升华为自觉维护共同体的行动,让思政课真正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认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毛毛分享心得体会)

 王毛毛老师讲到:“实地探访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尤其是馆里展示的诸多新疆非遗,很多都与学生自己的家乡紧密相连,这些非遗里藏着他们熟悉的生活印记,他们完全能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来讲述,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可以以“培养文化自信”为核心,把参观的价值放大——让学生从“身边的非遗”入手,既能读懂家乡文化的分量,也能在这份真切的联结里,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进而明白传承文化,正是他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非遗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素材,更提升了对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此次研学所得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非遗中感悟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供稿:赵微微  初审:王巧巧  复审:刘月华  终审:周全新  编辑:朱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