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积累教学素材,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5月21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研部党支部和道德与法治教研部党支部15名教师走进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文物与现代展陈交织的时空长廊中,教师们循着丝路驼铃的回响,解码西域文明的千年密码,于青铜器的斑驳锈迹、丝绸古道的商旅图景里,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交融。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浸润之旅,更是一堂鲜活的主题党课,教师们通过触摸历史脉络,进一步坚定了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为讲好中国故事、边疆故事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气与思想动能。

(参观教师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大厅进行合影)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作为展示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藏丰富,展览形式多样。教师们在博物馆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在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通过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全面了解了乌鲁木齐从先秦时期到近代的历史变迁,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辉煌与沧桑。进入1号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城池的样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教研部党支部书记王钰老师在这里驻足并为教师们讲解这座城池就是乌鲁木齐(原名迪化),讲解了它的命名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教研部主任朱继悦为老师们讲解了“彩陶西传”的流程,分析了中原地区陶器文化向西域的传播历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研部党支部王钰老师、朱继悦老师进行讲解)
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教师们不时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参观结束后,所有老师在一楼大厅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邓宇滔老师指出:“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而言,从历史维度看,从汉代西域都护府到清代建城史,展现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从文化维度看,多民族交融的文物展陈(如丝路商贸、歌舞艺术、生活器具),让历史更为鲜活,通过维吾尔族刺绣、哈萨克族毡房等展品,探讨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强化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可以利用好场馆资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项目,鼓励学生以短视频、手绘文物故事、调研报告等形式输出学习成果,强化价值内化。”王钰老师指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证明,新疆自古时期就与中原地区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而有力的素材,让我在课堂上讲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内容时,能够以这些真实可感的历史实物为依托,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

(参观教师进行研讨)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大家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学院教师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参观活动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通过参观博物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少教师表示,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供稿:张燕 初审:王巧巧 复审:刘月华 终审:周全新 编辑:朱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