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礼仪素养,并进一步发挥“中华礼仪社”的宣传教育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11月19日,由我校学工部主办、智慧交通学院承办,在4号教学楼4432教室开展“习中华之礼,传华夏之美” 主题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智慧交通学院谢婷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中华礼仪社成员及其他社团成员共计100人参加。

讲座伊始,谢婷老师以“礼仪的起源”为引,带领同学们溯游而上,探寻华夏礼仪的文化根脉。她以远古先民撒赤铁矿粉末寄托复生期盼、以陪葬物品慰藉逝者的考古实例为切入点,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礼仪从原始崇拜到人文规范的演进轨迹。随后,谢婷老师深入浅出地拆解“礼仪”的内涵——“礼”为礼节礼貌,“仪”为仪表仪态仪式,点明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律己敬人的重要载体,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在古代礼仪篇章中,谢老师为同学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典雅庄重的礼仪画卷。她细致介绍了作揖礼、万福礼、抱拳礼、鞠躬礼、跪拜礼等传统行礼方式,不仅示范了动作的规范要领,更深入解读了每一种礼仪背后蕴含的文化深意与适用场景。

谢老师特别指出,作揖礼依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重的“士揖”、平和的“时揖”与崇敬的“天揖”,层次分明,彰显古人“礼分尊卑”的智慧。而抱拳礼中“左手抱右手”的细节,亦暗含“吉拜”之意,以示吉祥与敬意。一招一式,皆有章法;一举一动,尽显风雅。在谢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仿佛穿越千年,亲历古人谦恭有礼的交往场景,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礼仪的严谨之美与深厚底蕴。

现代礼仪部分是本次讲座的重彩篇章。谢老师结合大学生生活场景,以问候礼仪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亲吻礼、贴面礼、合十礼等国际通行礼仪的文化渊源,尤其聚焦于握手礼的前世今生与实践要义。她从握手的时机选择、姿态规范、先后顺序、力度掌控、时长把握,到眼神交流、表情管理及禁忌事项,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地展开讲解。谢老师特别强调,握手时应身体微倾以示尊重,拇指自然张开传递真诚,时长以2-3秒为宜,并严格遵循“主人先伸、长者先伸、尊者先伸、女士先伸”的礼仪次序。此外,讲座还延伸至鼓掌礼仪的动作要领与适用场景,以及社交距离的四个层级划分——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与公共距离,帮助同学们在日常交往中精准把握分寸,于细微处彰显修养。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了对中华礼仪的理解,引导青年学子在“习礼”中筑牢文化自信,在“传美”中担当时代使命。中华礼仪社也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发挥社团文化育人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为培育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注入文化力量。
(供稿/摄影:袁铭浩/康乐 白志刚 初审:王巧巧 复审:刘月华 终审:周全新 编辑:朱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