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追寻文化根脉 夯实育人使命——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10  点击量:

 9月8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学习活动,全体思政课教师上午在2号教学楼VR室开展了理论学习,下午前往洛宾公园和白水涧古镇开展了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理论学习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柯同志围绕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等进行了及时跟进学和教师研讨学。随后,杨柯、王新梅、王柳、张建婷等教师围绕专题内容进行了研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柯同志领学)

 杨柯同志认为,阅兵仪式上的巨幅标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彰显了中国坚守正义、捍卫和平的理念。这与思政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高度契合。

 王新梅同志认为要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生动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大阅兵的相关内容。不仅要介绍阅兵的背景、过程和亮点,还要深入阐述阅兵所传达的精神和理念,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等。同时,可以融入新疆抗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本地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疆地方史与国家历史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新梅同志研讨)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前往达坂城区的洛宾公园和白水涧古镇,实地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成果。

 洛宾公园位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其名字源于与达坂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音乐大师王洛宾。教师们漫步公园,深入了解王洛宾与达坂城的故事。他所做的音乐歌舞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这为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老师们表示,后续会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更真切地体会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

 教师们随后前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水涧古镇。白水涧古镇景区位于柴窝堡——达坂城盆地南端,城门楼上书“白水镇”,即因这里尚存的古城遗址而命名。走进景区,举目即是仿唐代风格建筑的白水镇城门楼,护城河、吊桥、烽燧、兵器台等景观,再现当年“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的大唐盛世边关军镇的威武雄姿。穿过厚重的城门,走过古朴的吊桥,师生们仿佛跨进了古时的要塞,沉浸式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全体教师在洛宾公园合影)

 景区不仅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还植根于当地历史人文土壤,注重“文”与“商”、“古”与“新”、景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漫步景区,一条小河两边分布着各类民族手工艺作坊、风味小吃馆、康巴尔汗故居、奇石馆等,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此外,景区内的湿地园区更是一大亮点,这里把湿地辟为公园,保持生态原貌,水溪上架木桥,湿地上铺木板小路,芦苇随风摇曳,呈现出一幅“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的绿水青山生态画卷。教师们在湿地园区驻足观赏,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这为思政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教学场景。

 此次一天的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午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为思政课教学明确了方向、丰富了内容;下午的实践研修,让教师们走出校园,在实地探访中感受历史文化、生态发展与民族交融,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表示,今后将继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张小宝  初审:王巧巧  复审:刘月华  终审:周全新  编辑:朱隆金)